上一篇,我们略谈了元朝至顺二年(1331)霍邱城隍庙的兴建缘由,本篇再谈谈城隍庙的造型。
上世纪60年代城隍庙
吕侠生摄影(霍邱照相馆)
说一座历史建筑的造型,是件不太容易的事。以人为喻,如果让你勾勒李白的肖像,究竟是取“铁杵磨针”时,还是“安陆十年”时,还是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时?我们自家的老房子,三十年间,面目自有不同,何况是座近700年的历史建筑?
上世纪50年代城隍庙
(张长江绘,张老撰有关于近代霍邱城隍庙的回忆文章,可供参考)
所以,一方面要说清楚城隍庙初建时的造型规模,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资料梳理,将其历次修缮和增广情况略作说明。
先看初建规模。王穆《城隍庙碑记》有大致描述:
一是方位:在“县治之西北、淮水之东岸”,建于“周霍叔故址”。结合万历《霍丘县志》之《图考》,可见城隍庙位于县城西北角,东倚马神庙,南对火星庙(见图1)。
图1:万历《霍丘县志》所示城隍庙方位(橘色部分)
二是规模:有“正位三间、七架”,“七架”指七架梁,是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中处于上架最底部,跨度最长、承担载荷最大的梁(见图2、3);又“神门一座、三阖”,“三阖”即三扇门。这些记载说明城隍庙初建时已颇具规模。
图2:欧自娜、张厚江、管成:《古建筑七架梁缺陷安全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》
图3:七架梁实景
三是内景:“金碧灿若,灵飚肃驭,王冕端居,祷祈感通……”可见城隍爷塑像肃穆庄严,大殿之内金碧辉煌。
此后,城隍庙历经了多次修缮与增广。
首次重修是在明万历年间,事见乾隆《霍邱县志》卷九所载邑人李本立的《重修城隍庙碑记》。文中提到修缮的原因:一方面该庙自建成以来已历260余年,年久失修,殿宇促狭;另一方面新官(“临潼武侯”)到任,“欲易其敝陋”,于是由武知县带头“捐俸金若干缗”,士绅“纷纷解囊”,百工“欣然相应”。重修体现在十个方面:
一、厥中维殿檐阿前郭,可居高听卑;
二、厥北串堂通寝室,深居幽邃,可冥合元机;
三、翼以两廊,彰善瘅恶,纪功录过,各有司存;
四、厥阳作拜殿,关昭爽朗,而登之敬礼之心,油然而生;
五、左右作角门,肃出肃入,节宣惟严;
六、东祠土地,长物之始;
七、西祠狱神,物理之成;
八、殿左建公署,俾宿谒有所,阴阳表里之义;
九、殿右置道房,俾焚修有常,恭敬明神之典;
十、门伉当阳,墙屏衢外。
这些变化表现在纵向(南北)上,新建了殿檐前郭、串堂和拜殿;在横向(东西)上,围绕中轴线两侧新建了两廊、角门、土地祠、狱神祠、公署和道房等;此外,主体建筑四周筑立围墙,直抵街衢。和元代相比,无论在规模还是功用上,都可谓脱胎换骨了。
据《重修城隍庙碑记》载,此次修缮工期从庚寅冬,也就是万历十八年(1590)始,至次年春三月告竣,不到半年,便“庙宇巍硕,焕然一新,威爽增耀矣”。
到了清代,城隍庙至少经历了五次重修(见表1),下面简要介绍有碑记记载的修缮情况(另附该庙清代所附田亩情况见表2,不再详述)。
表2:霍邱城隍庙所附田亩简况
乾隆十六年(1751),知县丁恕作《重修城隍庙碑记》(见同治《霍邱县志》卷十四《艺文志》),详述了“丁卯年”即乾隆十二年(1747)五月动工的修缮工程。
文中说,明末兵燹给霍邱带来巨大破坏,曾经威赫一时的城隍庙竟成“荒台废址”。乾隆十一年(1746),知县钱以铨抵霍后“瞻仰殿宇,满目荒凉”,唯见“瓦砾与阶砌俱崇,神像共榱桷同歌”。“榱桷”即屋椽,这句话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庙宇的残破,于是钱知县号召大家捐俸复建,“约费千金,越期年而工竣”。
表1已将此次修缮的基本情况列出,但此表是根据同治《霍邱县志》卷二《营建志》整理的,与丁恕《重修城隍庙碑记》中的记载略有出入,现将丁文所记列举于下:
一、创修大殿捲棚三间;
二、重修东、西厢房各五间;
三、重修土地祠三间;
四、重修狱神庙三间;
五、重修东、西门楼二座;
六、修复草房八间。
相比之下,《营建志》中的记载更为详细,特别是新建“十王殿十间”“威灵坊一座”等,在丁文中未有提及。
图4:现存城隍庙二楼木结构
十王殿是供奉阎王之所,民间传说阴曹地府乃由十殿阎王所掌控,分别为秦广王、楚江王、宋帝王、仵官王、阎罗王、平等王、泰山王、都市王、卞城王、转轮王,其中第五殿中阎罗王总领十殿,可谓家喻户晓。
威灵坊,“威灵”指神灵威力,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有“天时坠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”之句,坊在“庙东南,系城隍庙神道外”。
此外,同治《霍邱县志》卷二《营建志》中还记有彼时新筑的拜殿三间、时辰楼、戏楼、大门楼三间等,足见其规模庞大、气象恢闳,因此接任钱公的丁恕知县在碑记中称赞道:自明末以来,虽然主张修葺者不止一人,但能变“数百年废坠”于“重新”者,能“幽明共理”以致“民食其福、神安其居”者,唯有钱公。
图5、6:城隍庙墙壁所嵌石碑,碑文受损严重,依稀可辨“泥水匠 刘□□、吴□□”等字迹
相比之下,道光十九年(1839)的修缮目标相对单一,仅修复了城隍庙前的神道,事见同治《霍邱县志》卷十四《艺文志》所载邑人周奎照的《重修城隍神道碑记》。
根据碑记,城隍庙前原有神道,直通街衢(小十字街),“神道南下,有沟一道,城中水入西湖之总渠”,每当暴雨来袭,雨水来不及外排时,容易将神道冲毁。道光十九年(1839)神道“崩塌殆尽”,于是由邑尊李谕董捐廉督修、少府张勤助资任事,鸠工庀材,月余而成。
以上便是古代霍邱城隍庙的概貌。这座庙宇近700年来发生过哪些值得记忆的往事?且听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