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(PCCM)的医生贾仁飞。3月以来,上海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3月31日,我接到医院电话,委婉征询“要选派人员去上海支援,你愿意去吗?”未有犹豫当即答应。出发前,丁育华护士长把自己攒的防护口罩硬塞给我,再三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,令我深受触动。
踏着4月2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,我们9名援沪人员出发了。坐了一天的车,大家没有觉得疲惫,反而越发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。我所在的抗疫医疗团队由蚌医一附院、二附院,安徽省中医院,安徽省二院,六安医疗队组成,共165人,负责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蚌医一附院院区患者收治工作。
到达上海后,我们马不停蹄地反复进行穿、脱防护服的培训,学习院感知识、方舱医院的工作制度流程等。时间安排得很紧,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方舱,确保“零感染”。
4月7日是复兴馆方舱医院正式开舱的日子。我被编入第一梯队进驻方舱,短短的8小时,就收治了651名患者,忙碌的工作开始了。安顿好患者后,医生组开始逐一筛查方舱病人流调,评估高危因素,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预,减少和控制因疫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困扰,同时指导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。工作结束已是凌晨1点,防护服里的内层衣服已经湿透,护目镜也被水蒸气蒙上了一层水雾……
4月10日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天。那天很热,到达复兴馆穿好防护服时,我已出了一身汗,9点前进舱,与前一班医师交接班、评估舱内高危人群后,开始与同事在舱内巡视病人。
方舱很大,干净卫生,秩序井然,主要是中、老年患者,大部分为来沪打工者,因为我的防护服上写有自己名字和霍邱一院,有几个病人看到我,直喊“家乡来人了,来人了,我们老乡医生!”虽然隔着口罩、面屏,老乡们看不清我的面貌,但是通过彼此的语气和眼神,在这个特殊时间、特殊的地方,我真正体会到了“他乡遇故知”的亲切感。
整个方舱巡视下来,得一个多小时,今天值班有点忙,许多患者咳嗽、咽痛、发热、腹泻、头痛,需要对症治疗,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安慰及鼓励。
按照新冠指南要求,入舱第3天后,舱里600多位患者需要核酸筛查,我又被编入采集核酸的队伍中。患者来自全国各地,老年患者方言比较重,智能手机用不好,需要我们一遍一遍操作、演示,但也有很多热心的患者帮助我们翻译方言,教患者使用手机,替我们省去了不少时间。
然而,我的身体却拉起了警报,头晕、恶心、嗓子发干,和我同组的同事发现了异常,“你中暑了,快去办公室休息一会。”此时的我能感受到面部的汗一滴一滴浸透着防护服,布满水蒸气的面屏让我在艰难中找到了椅子。刚坐下休息一会,听到病人喊到,“医生,我老婆肚子疼得很……”我又急忙来到患者床前,询问病情及查体,与她沟通、进行物理按摩后,患者微笑地说:“谢谢你,我好多了”,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疲惫的内心又充满了力量。
出舱,已是下午3点,我沿着指引,来到防护服房间外,前面还有3个“大白战友”在排队等候,看着他们的背影,我默默回忆着脱防护服的流程,不敢有丝毫松懈大意,因为这个过程是最易被感染的,需要万分小心。
走出二脱间后,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,找个空旷的地方,我猛地喝了两瓶水,又累又饿,每个人脸上手上还留有深深的勒痕。但谁都没有后悔来到这里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我们不能退缩,再苦再累也无所畏惧,只为了如约而至的夏天,为了疫情过后平安的我们。